財團法人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
0988-158-667
[email protected]
10462 台北市中山區敬業一路97號4樓
「若要走得快,一個人走;若要走得遠,一群人一起走。」
我們是循環台灣基金會,是推動台灣發展循環經濟的非營利組織,自2015年成立開始,我們透過溝通、倡議、串連產官學研社媒體各界,帶動台灣產業及社會轉型。
我們深知台灣這片土地正承受氣候變遷、資源仰賴進口、污染及廢棄物等多重壓力;至今,台灣雖已累積出許多資源有效利用的作法,若加上循環經濟的助力,台灣能有更多機會化劣勢為契機,翻身扮演新時代的領導角色。因此,我們期望讓循環經濟成為台灣的日常,有朝一日更能成為世界循環經濟的領導者。
「為什麼需要了解循環經濟?」大部分的人對於「循環經濟」這個名詞或許還相當陌生,但這是一個全球趨勢,意味著它將大幅的影響社會、生活,乃至學生最關心的職涯發展。許多知名品牌Apple、Google、Philips、H&M、Coca-Cola等都已將循環經濟納入發展策略中,連帶影響全球供應鏈。除了國際品牌,各國也逐漸將循環經濟納入國家發展的政策當中,就連台灣也不例外。
「我們不能再像過去,無止盡揮霍自然資源及國民健康。所以對各種污染的控制,我們會嚴格把關,更要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。」總統蔡英文於2016年就職典禮發表談話,並提出《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》,加二的其中一項便是循環經濟。四年下來,循環經濟的種籽在政府、產業及各領域中逐漸萌芽,愈來愈多人慢慢理解在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中,不用犧牲環境,也能換取眼前的經濟,因此許多台灣的新創公司與在地企業、組織開始接連發展出許多獨特有趣且深具意義的案例。
愛爾蘭詩人葉慈曾說過:「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,而是點燃一把火。」循環台灣基金會相信教育是推動社會邁向循環經濟不可或缺的一環。學生在校園發想出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,而循環經濟需要的正是解決困境的「可能性和想像空間」! 現今全人類共處在不平靜且動盪不安的世界,除疫情當前,也正經歷著各式各樣的氣候危機,世界經濟論壇(World Economic Forum)於2020年出版的「全球風險報告」中預測,未來十年發生機率、影響性最高的前五大風險,包括極端天氣、氣候行動失敗、天然災害、喪失生物多樣性以及人類造成的環境災害,直指環境問題將會是人類最嚴峻的挑戰,更勝傳染性疾病。這樣的困境來自於不斷重複「開採—製造—使用—廢棄」,亦即典型的「線性經濟」,而「循環經濟」的思維是希望藉由改變經濟活動的運作模式,重新規劃使用資源的方式,以達到使用更少資源創造更多價值的目標,設計出更高品質的服務或產品來滿足生活所需。
舉例來說,台灣的企業「漾拓」以「我們需要的是光,而不是燈泡產品本身」為出發點,開創「出租一道光」的服務模式將光源提供給客戶,而燈泡的擁有權回歸企業本身,因「漾拓」將產品當作資本,經重新設計後,維修與回收變得容易,便無須一再耗用資源製造新的產品,客戶也能使用彈性且良好的服務,同時省下汰換的問題。同樣的策略,新創企業「青瓢」與「好盒器」都有相似的容器租賃商業模式,他們欲解決一次性容器廢棄的問題,便從中尋找契機,從源頭改變起。現在許多大小型活動,像是馬拉松、園遊會、論壇等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,使用過這樣服務的民眾也普遍認同,因為,人類在享受方便的同時,不應該付上「犧牲環境」的代價。上述的單位都有和學校合作的經驗,學校內導入循環採購成為很好的示範點以啟發學生,除此之外,學生也能從自我出發開展行動,像是成大、清大,甚至是高中生都已經成立循環經濟相關社團推廣理念。我們鼓勵更多年輕人發起相關計畫、促進產學合作,未來有機會成為創業的起點,職涯的新選擇!
循環臺灣基金會的三大核心概念包括:
(一)溝通 (Communication):以書籍、專欄、影片、報告、演講、課程、工作坊、社群媒體、大眾媒體等方式,激發大眾的想像,促成轉變的行動。曾出版《循環經濟》專書、《邁向循環台灣——案例手冊》解析66個循環經濟實踐案例。並於2019年舉辦第一屆亞太循環經濟論壇,邀請橫跨18個國家的講者探討全球產業與市場的重要趨勢。
(二)倡議 (Advocacy):與政府、立法單位、智庫共同探討,驅動政策重新設計,塑造更適合循環經濟的制度環境。任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、環保署資源回收基金管理會委員、環保署資源回收再利用促進委員會委員,以及各部會循環經濟相關計畫的諮詢評審委員。
(三)網絡 (Network):連結產、官、學、研、社、媒及國外組織。運作「CoPartners循環夥伴平台」,促進台灣循環經濟的合作網絡,連結實踐者的力量,驅動台灣2040年產業轉型。致力國際合作,與荷蘭在台辦事處、荷蘭循環熱點簽署MOU。並率團至荷蘭、盧森堡、蘇格蘭、法國、日本、紐西蘭進行考察。
我們相信永續的路上並不孤單。加入循環經濟的旅途吧!我們很快會在美好的願景中相見。